
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陕西西安
这是1955年在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拍摄的剪报,主要内容是“西安交通大学新校区动工”。新华社记者 邵睿 摄
1956年,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和员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告别繁华上海,走近古都西安
扎根西方的开始是从一片麦田的荒野开始的。
这时,年轻的老师钱维宗跑进了屋里。
握住妈妈的手:
“妈妈,交大要搬到西安了。”
妈妈看着她新盖的房子:
“我刚从农村搬到上海
怎么又去西北了? ”
“西北要建铁路、建工厂,西部工业的发展需要我们。”
妈妈沉默了
清除期间收集的重土清明节:
“带上你的父亲来
家庭应该秩序井然、干净整洁”
1958年,钱卫宗开始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新华社
扔掉之前,母亲为钱卫宗缝制了棉手套
害怕西北寒冷的冬天
“画线,别让手冻着。”
钱伟宗(资料图)。新华社
棉手套上缝有江南的警语
一个充满家庭和乡村选择的包
那一年
我国电气工业的奠基人钟兆霖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
在上海治愈我瘫痪的丈夫
他独自登上了西行的火车
他说知识分子不应该再违背对别人的承诺
我们不能失去对西北人民的信任
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交大西迁的师生漫步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2015年11月19日摄)。新华社
一个也是那一年
我国热能工程先驱陈大燮教授处置上海房产
把你的家人搬到西边
临终前捐出毕生积蓄
为许多学生转向灯油
1956年9月
6000余名交大人齐聚古都
在西北
使用自我相关的仪器进入科学领域
使用竹草屋作为礼堂
煤油灯照亮的手写教科书
1959年,交通大学马森校区西迁场景(资料图)。新华社
1956年至1959年,交通大学西迁时
新增专业17个
西安校区的实验室面积是老上海校区的三倍。
基于此
西安交通大学的科学研究也迅速发展。
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教师的钱素心问祖父钱维宗
“我们在掸邦投降时的美好时光加伊
西安值得去吗? ”
“值不值得,取决于你用什么尺子来衡量。
交大西迁,填补西北重点工业大学空白
为国家培养了30万多名毕业生
你觉得值得吗? ”
钱素新(右三)进行科学研究k(资料图)。新华社
钱素心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前
爷爷曾经百般地告诉我:
科学无国界
科学家有一个小镇
现有的基础技术
只有腰有力
获得博士学位后
钱素心毫不犹豫地回国
返回西安交通大学
续写西部大迁徙新篇章
爷爷的话,钱素心始终牢记在心。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想去哪里”
时间过得真快
梧桐树变绿变黄,变黄又变绿
一代代西郊人
续继承遗产并完成使命
10月11日,学生们参观了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新华社记者 邵睿 摄
近70年的西部大迁徙
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其中一半以上在中西部工作
两院培养的学者中
大约一半的人扎根于西方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传承传统、艰苦奋斗
西部移民精神熠熠生辉
当年校刊《忆江南》
依然在风中歌唱:
“长安很好,建设需要支持
十万健儿在湖海天上,武农轻言满街。
为什么要记住江南! ”
西安交通大学华西科技创新港校区(2019年9月7日拍摄,无人机拍摄)。新虎 摄某通讯社记者 邵睿
落下的梧桐叶
还洒在钱素心的教案上
他写道:
西部移民的精神不是历史
这就是无尽的春天
这就是科学家心目中的山河
当每颗种子找到土壤
中华大地永远年轻